美國麻省理工學院10日在其官網上發佈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領銜的一項新研究顯示,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將削弱大氣層清理太空垃圾的能力,隨著時間推移,近地軌道承載衛星等飛行器的能力將會下降。
這項由麻省理工學院和英國伯明罕大學研究人員聯合開展的研究說,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增加會導致更多熱量以紅外輻射形式釋放到太空,這會造成高層大氣冷卻和收縮。這種收縮會使近地軌道區域的大氣密度降低,從而減小大氣對廢棄衛星碎片的阻力。大氣阻力原本可以使太空垃圾因摩擦而燃燒殆盡。空氣阻力減小會延長衛星碎片在軌壽命,並增加與其他衛星碰撞的風險。
研究人員模擬了不同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景將如何影響高層大氣和軌道動力學。類比預測顯示,在溫室氣體高排放情景下,到本世紀末,距地面200公里至1000公里高度的近地軌道區域衛星承載能力可能會減少50%至66%。研究人員預測,即使是局部軌道區域衛星數量超過承載能力,該區域也將經歷“失控的不穩定”,即發生連鎖碰撞並產生大量碎片,導致區域內的衛星無法安全運行。
相關論文10日線上發表于英國《自然-可持續發展》雜誌上。論文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威廉·派克指出,未來的在軌衛星碎片情況與人類能否有效遏制溫室氣體排放密切相關。人類依靠大氣層來清理衛星碎片,如果大氣層在變化,那麼衛星碎片環境也會發生變化。
新聞來源:央視新聞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龍”飛船3月31日載4人“私人”宇航團隊升空,開啟人類首次載人繞地球兩極飛行任務。由於此前的載人飛船均未進入過極地軌道飛越地球兩極,這次機組人員將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觀察地球。
中國於3月30日0時05分,在文昌航天發射場使用長征七號改運載火箭,成功將通信技術試驗衛星十六號發射升空。新華社報道,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中國在昨晚11時55分於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鏈二號04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