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鍾怡報道:為讓用戶獲得極速上網體驗,香港航天科技集團計劃製造本土通信衛星,並伴隨着合作公司研發的激光通信技術,發射至太空。香港航天科技集團聯席主席林家禮指出,團隊期望推動香港衛星通信技術發展。相信該產品推出後,能服務粵港澳大灣區約6800萬使用衛星網絡的人群,預計五年內服務有望拓展至亞洲的10億目標用戶。
林家禮表示,除了通信衛星,團隊還希望製造雷達衛星、遙感衛星等,給香港市民的生活提供便利。比如司機駕駛途中,前方突然發生交通意外,遙感衛星便能及時更新地圖數據,避免交通堵塞;雷達衛星亦能監測出危樓中是否有裂縫,提前通知住戶撤離,防止發生意外。
林家禮又說,一顆衛星涵蓋逾一萬個零部件,它們來源於全世界。團隊會根據不同種類衛星的功能,將零件總裝在一起。「我們會用人工智能來完成製造工藝,不僅使整個過程更加安全可靠,亦提高總裝效率、保證成品質量。」
落子將軍澳 實時監測衛星
總裝完成後,衛星還需經過測試。林家禮補充,團隊設立了專門模擬太空環境的測試基地,會進行力學振動試驗、熱真空試驗等。其中,前者可以模擬衛星發射過程中的振動情況,後者能模擬衛星在外太空運行時的冷熱環境。
待衛星發射至太空並正常運作後,如何管控衛星讓它發揮作用,就變得至關重要。林家禮說,團隊在將軍澳先進製造業中心設立衛星測運控中心,可實時監測衛星的在軌情況,獲得有用數據。比如當衛星經過指定區域時,會拍攝特定目標,比如建築物、車輛、船隻等。「我們期待以香港為中心,方圓兩千公里的數據都能覆蓋,給市民大眾帶來更高端、便捷的智慧城市服務體驗。」
【轉載自大公報訊】 圖:設立在將軍澳先進製造業中心的香港航天科技測運控中心。
新華社上海2月2日電(記者張建松、張泉)以碳化矽(SiC)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是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驅動因素與重要保證。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獲悉,我國在太空成功驗證了首款國產碳化矽(SiC)功率器件,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可望牽引我國航天電源升級換代。
1月23日23時32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通信技術試驗衛星十四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1月17日12時7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巴基斯坦PRSC-EO1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圓滿成功。